王乾大声喊完以后,他身后的百姓也都大声喊道:
“感谢刘将军大恩大德!”
“感谢刘将军大恩大德!”
华佗骑在马上,脸上带着笑容,一边笑一边抚着下巴上的胡须。
旁边的甘宁等人也都神色动容,他们之前剿匪的时候也得到过百姓的感谢,但那毕竟是畏惧大于感谢,但是这次所有的百姓都发自肺腑,感情真挚。
看见这个情况,刘璋从从马上下来,伸手接过王乾献出的布卷,刘璋用手轻轻摸着这布卷,这卷布的质地很粗糙,仅仅只是寻常百姓衣服的料子。
但刘璋拿在手中却感觉重若千钧,看到布上面大部分人名字都歪歪扭扭,犹如虫子爬一般。
刘璋没有笑,反而郑重的看了一遍布卷上所有人的名字,然后把布递给了王乾,走上前去跟这些百姓说道:
“诸位乡亲不必客气,本将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得到了乡亲们的如此感激是我没想到的。”
刘璋此刻想趁热打铁,告诉百姓们要种植官府推广的稻种,
“如果各位想感激我的话,今年春耕时卖力干活,本将在此保证,官府下发的稻种收成,将会比平时增加两倍。”
这些百姓信任他,他说的话这些百姓才能听从,牧府政策虽然已经制定好了,但要是百姓不相信官府的政策,落实不下去也是枉然。
听到刘璋说的话,王乾在旁边拍着胸脯保证,“将军放心,永安治下,今年春耕之时,所有人全部会种植新稻种。”
刘璋在这些百姓的感谢声中远去,走在路上的时候,心中暗想,这些百姓倒是提醒了自己,官府公信力的问题,之前刘璋想问题的时候都是站在大局方面,是政策的制订者。
到了各郡县的时候,这些地方官员是执行者,要想执行下去,就会遇见难题。
地方百姓愿不愿意信官府的话,像王乾这样有能力的县令绝对是不多的,以汉朝这个官吏选拔的制度,刘璋可不相信所有的地方官都廉洁自律,正好趁着巡视灾民的机会,调查一下各地百姓对于官府是否信服。
离开永安县的地界后,刘璋准备先去云阳,再到奉节,最后绕了一个圈后去开县和万县,这样巴东郡下所有地方都走个遍。
第一个目的地是云阳县,云阳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,是产粮大县,目前有二十万亩农田,这云阳县原来就有五万人居住,这次灾民安置了八千人到云阳北侧的镇里面,刘璋一路行来,看到灾民已经在朝廷的组织下开展春耕,刘璋行至一片农田前面的时候,下马走到一农户身前问道:
“你这种的稻是何品种?”
那农户看到刘璋这些人穿着铠甲,军容整齐,应该是官府的人,赶紧起来回话,
“回禀大人,俺种的这是官府发放的新稻种,叫什么,什么占城稻。”
这云阳的政令推行的还不错,刘璋也想了解一下其他地方的情况,派人去县城里面找到监察使。
监察使听到刘璋的召唤,立刻赶来,这监察使就是第一批跟随刘璋种稻之人,叫程茂,被派到云阳监察,手底下有十个人。
现在春耕时期时候忙得很,每天奔走在各个乡里之间,指导云阳的百姓种植新稻。
程茂来到了刘璋的面前,刚要行礼,被刘璋制止了,
“不必多礼,春耕开展的如何,县里的百姓是否配合。”
程茂是早一批跟随刘璋手下的,知道刘璋不喜欢虚的,实实在在的把这半年工作汇报了一下,
“禀将军,曲辕犁这个耕具很好,百姓家家户户都接受了,但是稻种推广费了一些力气。”
“这些百姓都认为自己祖祖辈辈是种地的种子好,种自己的稻种保险,官府就算免了税收,毕竟新稻还未收获,产量无法保证。”
程茂说的这些困难刘璋都知道,但这些困难都有应对的办法,刘璋问道:“你用了何种方式劝导百姓种植新稻?”
“属下拿着新稻的样品,在各个乡里之间展示,和旧稻子对比,告知百姓这稻种属于早稻,一年最少可两熟,春耕之前就可以种,如果到时候长不出来,再重新种自己的旧稻,时间上不曾耽误,如果新稻守成不好,官府会赔偿给百姓粮食。”
这个主意不像是程茂能想出来的,没有如此魄力能想出这样的办法。
“你是如何能想出此等办法?”
“禀将军,这是云阳县令杨怀想出来的。”
杨怀是云阳县令么,这个人刘璋有点印象,是有有些才能的,能带兵,没没成想略懂一些内政。
问完话后,刘璋满意的走了,临走的时候让程茂转达给杨怀一句话,
“在任期间,踏实为百姓办事,日后必前途光明。”
程茂转达了这句话后,杨怀很是高兴,这不就是提示杨怀将来会有发展吗。
为了不让刘璋失望,对春耕的事情更加上心了,县里大大小小的官员更加忙碌起来。
刘璋自然是不知道因为自己的一句话,让杨怀像是打了鸡血一样,更加卖力的干活。
离开云阳不到一日的时间,刘璋已经到了奉节县地界。
云阳和奉节相邻不远,刘璋此时走到了夔门附近,就是瞿塘峡附近,是三峡西端的入口处,两岸断崖壁立,高数百丈,宽不及百米,形状如同门户,故名“夔门”,古时就有“夔门天下雄”的美称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三国:这个刘璋强的离谱请大家收藏:(m.53zw.net)三国:这个刘璋强的离谱五三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